浏览数量: 239 作者: 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17-11-30 来源: 本站
在“新农业”催生的“新业态”下,你是否知道,我国食用菌产业正在发生什么?理念、资本、管理……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字眼已经开始融入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中来。跳出原有农业的思维,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你将会看到一个全新的食用菌产业。
转变思维发挥企业“鲶鱼效应”
亮点摘要:
“新农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食用菌行业也同样处在转型发展的拐点,在这个过程中,谁会死掉?持原有思维模式的企业首当其冲。
在第十一届中国蘑菇节上,一家今年3月刚成立的新企业——安徽康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因强劲的发展势头而备受业界关注。“说是新公司,但我们的团队却是行业的领军人物,下属子公司都是食用菌设备龙头企业,重组的目的就是把各自的优势和资源整合在一起,来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公司总经理倪文静决心把从事工业的行业管理理念和思维融入农业的发展中。
在安徽阜阳农村长大的倪文静,对农村和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是他投身农业的原因之一。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他认为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中国农业市场巨大,有6亿农民,虽然食用菌产业属于一个朝阳产业,但与工业发展水平相比,食用菌行业依然落后不少,这是倪文静从事农业后最深的感受:“这种落后体现在各个方面,产品,技术,理念,管理,人才等等。尤其是理念,很多企业缺乏全球化视野和战略布局。”
他提到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开放。“很多企业害怕竞争,害怕别人超越自己,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样的结果就是越做越小,越做越死,也不利于整个食用菌产业发展。”
另一个关键词是分享。倪文静说:“这取决于企业老板的境界。现在很多食用菌大企业的老板都都在一线工作,凡事亲力亲为,这并不是一个专业化、精细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要想良性发展,老板就要敢于放权,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与员工分享利益,比如股权分红,共同承担责任与义务,激发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热忱。”
去年,马云曾在云栖大会上提出了“5个新”,在倪文静看来,“新农业”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新农业中的新农民,将对农业发展产生新的变革和颠覆。同样的,食用菌行业也处在转型发展的拐点,在这个过程中,谁会死掉?持原有思维模式的企业首当其冲。
正是因为食用菌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才更需要有创新能力和思维转变能力的“鲶鱼型”企业进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而倪文静立志要做的事正是如此。康乐的目标是做全球最好的食用菌设备,做食用菌自动化装备集成服务商。“也就是说,未来食用菌企业只要拿好地,剩下的事情交给我们,一直到生产,我们会提供全程解决方案。这样企业的精力会更专注和聚焦。”
他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企业共同努力,龙头企业敢于担当责任,发挥“鲶鱼效应”,刺激这个行业变革和发展。
强者的世界:食用菌与资本联姻
亮点摘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食用菌企业与资本联姻,盲目扩张导致生产过剩、供过于求,食用菌产业的‘冰河时代’正在降临。在这种情况下,食用菌行业兼并重组将与亏损倒闭同行,第二次洗牌大幕已经拉开帷幕。”
从2013年开始,行业就进入了“洗牌”调整期。经过三年近“两轮”的洗牌,行业中一些中小企业倒闭或转产的不在少数,企业数量每年都呈下降趋势。截至2016年9月,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数量为590家,比2012年的788家大大减少。
这背后,反映的是我国食用菌行业正在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洗牌。
从2010年12月星河生物在创业板上市以来,近几年,以众兴菌业、中国绿宝、上海雪榕等为代表的十多家食用菌龙头企业先后在主板上市,天邦菌业、北味菌业等二十多家公司在新三板上市。
食用菌工厂化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众多的食用菌企业老板明确或者坚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上市。数量更多的不具备主板上市条件的食用菌企业选择了在新三板挂牌。于是,催生了至少30亿元私募资金投入食用菌产业,带动至少200亿元人民币投资进入食用菌产业。
为什么这么多食用菌企业都选择上市?“上市给食用菌企业带来的直接利益就是能够让企业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进而用这些资金扩大规模、研发产品、规范管理、更新设备、招聘人才等,为企业后续做大做强提供支持。资本的力量让食用菌行业的强者恒强,可以预见,在食用菌工厂化发展的带动下,未来5年,食用菌企业与资本的联姻将更加紧密。”九州证券有限公司投资银行委员会执行总经理万伟说。
与此同时,食用菌产业的盲目扩张也存在很大风险。从去年开始,各大食用菌工厂化企业都在扩大生产。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秘书长刘自强坦言,2017年,我国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每天增产300万瓶~400万瓶,预计每天増产1200吨~1500吨,造成生产过剩、供过于求,食用菌产业的“冰河时代”正在降临。以金针菇为例,2015年全年平均卖价6.2元/公斤~6.3元/公斤;2017年全年平均卖价为4元/公斤~4.5元/公斤。在这种情况下,食用菌行业兼并重组将与亏损倒闭同行,第二次洗牌大幕已经拉开帷幕。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我国食用菌产业已经开始从量到质的改变,发展食用菌产业需要具备科研思维、技术思维、管理思维、环保思维、产业思维和资本思维。贷款压力、管理不善、技术落后、成本居高不下……对于食用菌企业来说,其中任何一点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谁来为人才匮乏埋单?
亮点摘要:
“目前食用菌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人才素质偏低和人才短缺,导致企业管理没有数据化,缺乏标准,全靠经验,如果人走了,企业就完了。”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食用菌产业转型涉及技术、设备、资本、市场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食用菌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而人才匮乏是目前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现在食用菌从业人员不少,但优秀的人才却不多。”这是多家食用菌企业老板的心声。
一些企业甚至惊呼“雇工难”。一方面是因为食用菌企业给的工资太低,一般人不愿意应聘,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员工不懂食用菌新工艺、新技能,不符合企业招聘要求,没能力应聘。随着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如不提前做好这个行业的人才转型工作,到时“人才失业”和“人才荒”将可能会同时出现。“目前食用菌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人才素质偏低和人才短缺,导致企业管理没有数据化,缺乏标准,全靠经验,如果人走了,企业就完了。”九州证券有限公司投资银行委员会执行总经理万伟说,未来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的发展方向。
他强调,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术有专攻。同时要有先进的理念,理论基础要与实践相结合。“食用菌产业需要耐得住寂寞搞研究和开发的人,就是所谓的匠心精神,更需要懂得游戏规则的人。”
可喜的是,目前不少有远见的食用菌企业家和涉菌职能部门,已着手这个产业的人才转型工作。有的食用菌企业喊出了“宁可人才等设备,不可设备等人才”的口号,他们一方面抓紧吸收、引进优秀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就地挖潜培养新型人才。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也在全国不少省市设立了综合试验站,并有设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岗位专家,通过优化食用菌科技创新载体功能配套、推进产学研合作、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了一批食用菌高层次人才加盟。这无疑能促进人才的转型。
“未来,谁掌握人才和资本,谁就能成为食用菌产业的领跑者。”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秘书长刘自强如是说。
安徽康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倪文静